目录

Arch Linux 安装笔记

«««< HEAD:content/post/archlinux_beginning.md Update: 2020-09-24

090bb7c3eb084bb233df8c4ab48793cb6078be56:content/posts/archlinux_beginning/index.md

废话在前

真的是人生苦短……但我用不了Manjaro……

Manjaro,公司这台老爷机真的是装不上……只好退而求其次,安装Arch Linux吧……

最早以前还在上学的时候开始接触Ubuntu,感觉到那种拖拉机感的沉重后,开始用Fedora,用到自己觉得没意思了,虽然很方便,可还是想更有适合我的使用一些。所以,开始用Manjaro。

最厉害的时候还全系统制霸过……(win、mac、linux、[学校的]unix)

现在,公司电脑就是用不了Manjaro,打死也安装不上,只好一切从源头开始,用Arch Linux吧……

我也是头一遭安装Arch Linux。没想到,还挺简单的。真的是没想到……

安装的基本流程是:

  1. 准备
  2. 分区
  3. 安装
  4. 配置
  5. 扩展

这五步,就是后续的全部内容的总结。有什么问题还请 Email 我改正,如果是希望我帮忙装机的请绕路。

1 . 准备

准备从心理建设开始。我确实一开始被大家说的,Arch有多难以安装所吓到。但是,这个复杂程度也并没有超过写脚本代码,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还可以,那么请放心食用Arch Linux吧。过于担心安装的难度,反而会造成很多无谓的忧心,也不用害怕安装错误,错误在所难免,平静对待、仔细处理就好了。

下载Arch Linux,我使用的 USTC 的镜像进行下载,当然,你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镜像源,Arch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的下载页面好全,好方便!

选择形式 archlinux-yyyy.mm.dd-x86_64.iso 如此的那个文件下载,当然,使用 archlinux-yyyy.mm.dd-x86_64.iso.torrent 下载也完全可以。总之要得到iso镜像文件。当然,还需要准备一个U盘,最好大于4G。

还有一个必须的准备就是制作安装盘的工具了。我这次在windows上制作的安装盘,当然也可以在其他系统上制作。

Windows

一开始使用Rufus,但是失败,启动时BIOS无法找到有效的启动项,也是因为我用的U盘是32G的,不想太浪费,就像只用一部空间用作Arch Linux的安装,结果就出错了。之后重新用 USBWriter 傻瓜式制作了一下安装盘就成功了。所以,还是越简单的制作约不容易出现问题。

Linux :

使用 dd 命令制作就可以,基本形式如下:

1
$ dd bs=4M if=path/to/archlinux.iso of=/dev/sdx status=progress oflag=sync

基本不会不成功,只要iso镜像位置和U盘磁盘正确就可以。

其它系统制作我不曾试过,所以请参考 官方启动盘制作的说明

准备的最后一个环节,其实就是对安装盘的准备。如果是在全新硬盘上安装,那么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后续处理了,去安装吧。如果你和我一样,是电脑上已有系统了,需要安装双系统,则还需要一些磁盘空间的准备:

公司电脑使用的是已不再被官方支持的Windows7,不过基本操作流程是一样。

  • 最简单的一种处理:腾空一个Windows磁盘,在磁盘管理工具中,“删除卷”就可以了。
  • 复杂一些的就是需要无损分割一部分磁盘用来安装,这是一般就需要用到压缩卷的功能,或者更专业的磁盘工具,比如: DiskGeniusdiskpart 等等。

最终,都会准备出一块已经从windows删除的磁盘空间,这个空间就是未来Arch Linux的存储空间了。我的感觉是,这个空间最好大于40G,才不至于使用时捉襟见肘。

2 . 分区

这个分区不是从WIndows里面划出一块空间给Linux的意思。是Linux本身的磁盘管理问题。即,需要熟悉Linux的磁盘管理模式。这里不科普,就是记录一下基本的操作和对应笔记,所以对于Linux的磁盘管理可以参阅如下文档:

上一节中已经准备好了安装空间。对于怎么安装,其实就是把准备的空间格式化为Linux可使用的磁盘。这一过程分为两个步骤:

  1. 划分磁盘
  2. 创建文件系统

与Windows不一样的地方是,Linux可以把划分与文件系统分开处理。但Windows一般需要一次性确定好。Arch的操作更细致,到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立即额分区与文件系统的关系。

划分磁盘

一般根据Linux的系统目录结构,很多人会推荐如下划分方式:

- `/` :根目录,存放系统大部分文件的地方,一般建议20G以上的空间
- `/boot` :启动文件保存的地方,一般建议都是300M左右的大小
- `/home` :存放个人物件的地方,重装系统可以更快的转换到自己的系统配置上,也可以更安全的保存个人文件,一般建议20G以上
- `swap` :交换分区,一般建议和内存一样大即可

不过,如果你的硬盘没有很多分区的话,可以这么详细的划分分区倒是很有帮助。一般就可以简单一些,我觉得是使用 //home 两个分区就可以了。就算只有一个根目录分区也完全可以,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不可以。

特别的一点是交换空间(Swap)。Linux支持交换分区和交换文件,两种类型的交换空间。交换分区是专门用于交换的一个磁盘空间,交换文件是特殊的文件,介于系统文件与数据文件之间(more)。从我的感受来看,对磁盘使用效率来说,交换文件要远好于交换分区。

分区的基本工具要基于 fdisk 命令行工具。

由于公司电脑实在垃圾,前任所有者堆砌了很多逻辑分区而非主分区,虽然我已经整合了一些分区,消减了一些逻辑磁盘,但是因为磁盘内容众多,无法完全消除逻辑磁盘(分区号占用的也很诡异),这也是导致基于Manjaro安装程序无法安装的主要原因。我在安装Arch Linux的时候,就简单一些,只使用一个分区,避免分区表过复杂。

可以先,简单查检一下当前的磁盘状态(下示分好分区的样子)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# fdisk -l

Disk /dev/sda: 931.53 GiB, 1000204886016 bytes, 1953525168 sectors
Disk model: ST31000524AS
Units: sectors of 1 * 512 = 512 bytes
Sector size (logical/physical): 512 bytes / 512 bytes
I/O size (minimum/optimal): 512 bytes / 512 bytes
Disklabel type: dos
Disk identifier: 0x05ce400c

Device     Boot      Start        End   Sectors   Size Id Type
/dev/sda1  *          2048     206847    204800   100M ef EFI (FAT-12/16/32)
/dev/sda2           206848  490706943 490500096 233.9G  7 HPFS/NTFS/exFAT
/dev/sda3       1104619457 1953521071 848901615 404.8G  f W95 Ext'd (LBA)
/dev/sda4        490706944 1104619400 613912457 292.8G 83 Linux
/dev/sda5       1104619520 1526505471 421885952 201.2G  7 HPFS/NTFS/exFAT
/dev/sda6       1526507520 1953521071 427013552 203.6G  7 HPFS/NTFS/exFAT

Partition table entries are not in disk order.

查看实际磁盘情况,主要关注这样一个问题,就是各个分区之间的差异,即关注每个磁盘的“End”与其后分区的“Start”之间的差,如果差的很大,那就是现在需要分区的区域了。

进入分区程序:

1
# fdisk /dev/sda

进入分区程序后,按照提示,进行分区操作。需要注意的是,选择分区范围的时候,要仔细选好预计分区的"start-end"的范围,尤其是预留的磁盘空间在某几个分区中间的时候,end的位置没选好,就会出现覆盖既有分区的情况,即误删分区。分区的详细指导,可以参考 Viseator 的介绍。

fdisk的 基本帮助 情况(已安装好Arch后的情况)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# fdisk /dev/sda

Welcome to fdisk (util-linux 2.34).
Changes will remain in memory only, until you decide to write them.
Be careful before using the write command.


Command (m for help): m

Help:

  DOS (MBR)
   a   toggle a bootable flag
   b   edit nested BSD disklabel
   c  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

  Generic
   d   delete a partition
   F   list free unpartitioned space
   l  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
   n   add a new partition
   p  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
   t   change a partition type
   v  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
   i   print information about a partition

  Misc
   m   print this menu
   u   change display/entry units
   x   extra functionality (experts only)

  Script
   I   load disk layout from sfdisk script file
   O   dump disk layout to sfdisk script file

  Save & Exit
   w  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
   q  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

  Create a new label
   g   create a new empty GPT partition table
   G   create a new empty SGI (IRIX) partition table
   o  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
   s   create a new empty Sun partition table

所以一般的安装流程就是:“fdisk \dev\sdX => n => p => start位置 => End位置 => y => w”,需要创建多个分区就是多次新键分区“n”。

创建文件系统

完成分区之后,就需要创建文件系统了。我在公司这里选择的是常用的 ext4 文件系统,因为公司硬盘是普通的磁盘式硬盘,如果是SSD硬盘,我更推荐使用针对性的 F2FS 文件系统。

对刚刚获得的新分区“sda4”(每个人的sda4不同,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参考前述磁盘系统的文章)进行文件系统初始化:

1
# mkfs.ext4 /dev/sda4

使用mkfs的中间需要人工确认一下,这个操作也并不复杂(mkfs的详细说明,请参看mkfs官方文档)。使用 lsblk -f 查验分区的文件系统。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$ lsblk -f
NAME   FSTYPE LABEL  UUI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SAVAIL FSUSE% MOUNTPOINT
sda
├─sda1 ntfs   SYSTEM F2B83324B832E6AF
├─sda2 ntfs          44F8C695F8C68520
├─sda3
├─sda4 ext4          5aa92175-db0a-4144-a747-3011df03ebce    260G     4% /boot
├─sda5 ntfs   新加卷 2412E73312E7091E
└─sda6 ntfs   新加卷 866ACC646ACC531B
sr0

总之,分区就是划分区域与文件系统的选择,两个部分。任何一个部分也都并不复杂,仔细就可以处理的很好了。

3 . 安装

一些基本准备工作

由于Arch Linux需要在线安装,所以安装的第一步就是连接上网络。

通过有线网络连接

1
$ dhcpcd

通过Wifi连接

1
$ wifi-menu

连接之后可以使用 ping www.baidu.com 来检验网络连接情况(使用 CTRL+C 结束检测)。

连接好网络,然后挂载需要安装系统的磁盘,否则无法针对这个磁盘进行操作。

首先挂载根目录,我的根目录在“/dev/sda4”,所以:

1
$ mount /dev/sda4 /mnt

这台电脑是MBR启动引导,分区类型是DOS,所以无需挂载引导分区。如果使用EFI/GPT的方式还需要挂载一下引导分区(一般引导分区在“/dev/sda1”):

1
2
$ mkdir /mnt/boot
$ mount /dev/sda1 /mnt/boot

如果还有其他分区也需要这时候挂载(按顺序先挂载/mnt,然后是boot,最后是其他)。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,如果你选择使用交换分区的话,那么还有一个步骤需要你操作,即格式化并挂载交换分区(X为硬盘号,y为分区号):

1
2
$ mkswap /dev/sdXy
$ swapon /dev/sdXy

不要忘记,联网之后,更新一下时间:

1
$ timedatectl set-ntp true

安装上Arch linux

做完上面那些,基本上就可以正式开始安装了!可以稍微兴奋一下了!因为下面要面对第一个挑战,VIM。很多人觉得vim很难操作,一方面是因为vim的操作不是直观的,而是通过不同的代码进行。虽然便于键盘上进行操作,但记住这一套编码也需要一些时日,不过这个挑战并不复杂,还算简单,只有四个主要命令需要记住(更详细的教程可参见简明 VIM 练级攻略):

  • dd :剪切一行文本
  • gg :回到文本开头
  • P :粘贴行到文件最开始的位置
  • :wq :退出并保存

使用 vim 打开“/etc/pacman.d/mirrorlist”,找到属于China的源,移至文件开始的位置。推荐清华和浙大的源(浙大源大约在64%的位置;清华源在最后):

1
2
Server = http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/archlinux/$repo/os/$arch
Server = http://mirrors.zju.edu.cn/archlinux/$repo/os/$arch

保存之后,就是安装了:

1
$ pacstrap /mnt base base-devel linux linux-firmware dhcpcd netctl dialog wpa_supplicant ppp

命令会自动下载并安装基本内容到 /mnt 。如果不更改源的顺序,也是完全可以的,只是下载速度不一定那么快(我的电脑大概60.89s user 18.62s system的耗时)。如果你需要使用wifi连接网络,那么netctl、dialog与wpa_supplicant三个包都要安装上,免得在命令行界面上失去wifi连接的支持。

理论上,到这里最核心的Linux已经安装好了。我们就可以生成自动挂载的 fstab文件 ,保证每次启动可以自动运行系统:

1
$ genfstab -U /mnt >> /mnt/etc/fstab

Viseator提供了一个很棒的检查方法(出处:以官方Wiki的方式安装ArchLinux),用于确定挂载和加载是否正确:

1
$ cat /mnt/etc/fstab

如果挂载有问题,重新处理后,可以刷新一次genfstab命令,然后用vim删除重复、错误的内容。之后就可以把操作转移到新安装的系统上了:

1
$ arch-chroot /mnt

4 . 配置

通过chroot命令进入新系统,也就说明安装已经完成绝大多数了任务了。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设置系统的信息并完成基本的配置工作。

基本设置

先从时区设置开始:

1
2
$ ln -sf /usr/share/zoneinfo/Asia/Shanghai /etc/localtime
$ hwclock --systohc

这里设置的就是上海所在时区,咱们中国一般选这。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时区怎么选择,可以使用 curl https://ipapi.co/timezone 命令查看。

1
2
$ curl https://ipapi.co/timezone
Asia/Shanghai

如果按照官方说明,现在应该设置语言,但是,由于新系统没有vim,所以我们索性先安装几个必要的软件(pacman的使用请移步官方介绍):

1
$ pacman -S vim vi sudo ntfs-3g networkmanager intel-ucode os-prober grub openssh

openssh可以按需安装,因为我需要远程连接自己的电脑进行工作,所以安装了这个。然后就可以修改语言信息了:

1
vim /etc/locale.gen

需要去掉“zh_CN.UTF-8 UTF-8、zh_HK.UTF-8 UTF-8、zh_TW.UTF-8 UTF-8、en_US.UTF-8 UTF-8”这四行前面的注释符号“#”。使用 x 去除特定字符,然后":wq"保存退出。如果你需要其他语言支持,就去掉对应语言的注释即可,然后,就可以初始化语言环境了:

1
2
3
4
5
6
7
$ locale-gen
Generating locales...
  en_US.UTF-8... done
  zh_CN.UTF-8... done
  zh_HK.UTF-8... done
  zh_TW.UTF-8... done
Generation complete.

然后使用vim,编辑一个本地化配置文件“/etc/locale.conf”,在首行用 i 启动插入模式后,录入 LANG=en_US.UTF-8 ,然后使用“:wq”保存退出。到这里,时区、基本的语言属性就搞定了。

继续使用vim设置主机名,新键文件“/etc/hostname”,直接写入主机名保存就可以。比如我的公司电脑的主机名就是: DMAComputer

对于键盘的布局设置,可以参考官方的 配置文档 进行设置,一般只需要有德语键盘的时候才需要吧?总之,需要特殊键盘布局才需要更改。

还需要设置一下hosts文件,已明确本机的一些情况:

1
$ vim /etc/hosts

在文件末尾使用 o 命令添加新行,插入如下内容后保存(“DMAComputer”这里记得按照积极的情况换成自己的主机名):

1
2
3
127.0.0.1 localhost
::1 localhost
127.0.1.1 DMAComputer.localdomain DMAComputer

这些基本配置完成,就可以开始设置root用户密码了,主要也是为了保护自身电脑安全性,减少安全隐患。

1
2
3
4
$ passwd
New password:
Retype new password:
passwd: password updated successfully

按提示输入两边,密码就设置好了。为了便于日常使用,还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用户。

1
$ useradd -m -G wheel sidney

“sidney”就是我的用户名,输入时换成自己的用户名即可。同样自己的账号也要设置密码,增强安全性:

1
2
3
4
$ passwd sidney
New password:
Retype new password:
passwd: password updated successfully

然后我们需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就是建立交换文件。因为我没使用交换分区,如果使用交换分区,那么在前面就已经通过挂载设置清晰了。

对于交换文件,首先要分配交换文件使用的磁盘空间,然后修改必要权限,格式化再启用交换文件:

1
2
3
4
$ fallocate -l 8G /swapfile
$ chmod 600 /swapfile
$ mkswap /swapfile
$ swapon /swapfile

这里如果你fstab初始化时,使用的是 -U 参数,就是基于UUID进行记录的,那么,你需要记录一下这个交换文件的UUID,以便于下一步设置——设置启动自动应用,就是编辑 fstab 文件:

1
$ vim /etc/fstab

添加代码 /swapfile none swap defaults 0 0 。无论fstab是否基于标签存储,对于swapfile,必须如此,这也是官方说明的,所以虽然有点迥异,但并不妨碍。如果需要更全面的交换文件设置或者说更厉害的应用模式,就需要安装 systemd-swap ,按照官方说明进行设置,这里就不再多言了。

进一步设置我们之前安装的sudo,使用 visudo 进行设定。一样是vim的操作,找到 “# %wheel ALL=(ALL)ALL ” 这一行,删掉注释,保存退出就可以了。

系统启动设置

最后做启动设置,如果你使用EFI的登陆引导方式,那么就需要安装 efibootmgr 。否则前面我们已经安装了所需必要软件包。启动设置,只是在部署上略有不同:

  • BIOS/MBR(分区类型一般为DOS): grub-install --target=i386-pc /dev/sda
  • EFI/GPT(分区类型为GPT): grub-install --target=x86_64-efi --efi-directory=/boot --bootloader-id=GRUB

然后生成配置文件:

1
$ grub-mkconfig -o /boot/grub/grub.cfg

使用U盘安装,在生成启动项时一般会出现一些只想U盘的错误,这些均可忽略。另外,如果像我一样,双系统启动的另一个操作系统是Windows7,那么,大概率安装“os-prober”和“ntfs-3g”也不能解决自动添加windows启动的问题。

那么就需要手动解决一下,使用vim打开“/boot/grub/grub.cfg”,在后面添加:

1
2
3
4
5
6
7
8
menuentry 'Windows 7'{
        insmod part_msdos
        insmod ntfs
        insmod ntldr
        set root=(hd0,1)
        chainloader +1
        boot
}

可以选择在 40_custom 处添加上述内容。其中 (hd0,1)是磁盘与windows7的安装盘位置。

上面这一套完成,那么基本就可以退出当前位置,解除挂载后重启进入新系统了。基本的操作过程就是:

1
2
3
$ exit
$ umount /mnt
$ reboot

如果你使用了更多分区,例如引导分区,则要先取消挂载:umount /mnt/root 。再取消根目录/mnt的挂载。

重启,取下U盘,就可以进入新系统了。不过新系统还是命令行的。我们在前面没有下载安装图形界面。重启后,我们再来设置图形界面,一般没有特殊需求,我就不安装图形界面了。

登陆后,需要先输入要登陆的用户,建议使用新用户登录,不要使用root用户。没有特殊情况不要使用root账户登陆操作比较安全。

1
2
3
4
5
Arch Linux 5.4.15-arch1-1 (tty1)

DMAComputer login: sidney
Password: 
[sidney@DMAComputer]$ 

上面显示的是,我完成在公司电脑上登陆的样子。不要忘记先连接网络(dhcpcd/wifi-menu),然后,我们开始安装图形界面了。

图形界面

公司电脑较简单,因为是Intel集显的,所以只需要安装 唯一的开源驱动就好: sudo pacman -S xf86-video-intel 。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显卡情况,可以如下确定:

1
2
3
4
$ lspci | grep -e VGA -e 3D
01:00.0 VGA complatible controller : NVIDIA Corporation GT216M [GeForce GT 240M] (rev a2)
        Subsystem: Lenovo GT216M [GeForce GT 240M]
        Kernel driver is use: nouveau

上面是我家里的电脑输出的情况。如果你的显卡很老的话,比如我家里的这台Lenovo笔记本,可能需要安装AUR源的驱动包,而安装AUR源的包,可以使用 yay 工具,我们先安装这个工具,这个工具也是AUR的,所以,如果你不习惯使用yay,也可以按照后续方法安装别的AUR源的包:

1
2
3
4
5
6
$ mkdir ~/workplace
$ mkdir ~/workplace/tools
$ cd ~/workplace/tools
$ git clone https://aur.archlinux.org/yay.git
$ cd yay
$ makepkg -si

根据 Arch Linux官方介绍 谨慎选择驱动,是十分必要的。否则,就要重新由安装U盘进入命令行系统进行救援卸载。

显卡驱动选择并安装好,就可以开始安装基础桌面部件Xorg了:

1
$ sudo pacman -S xorg

距离桌面还有两步之遥了。公司桌面毫不犹豫的选择xfce,因为资源消耗很少,适合公司这台姥爷机的内存……

1
$ sudo pacman -S xfce4 xfce4-goodies sddm

桌面管理你可以用这里使用的sddm,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桌面管理器,请参考 官方说明 选择。

现在需要做的,就是添加sddm到启动服务中:

1
$ sudo systemctl enable sddm

系统服务的管理与基本使用方式,可参考官方说明进一步学习。

到这里,事实上已经完成了Arch安装。只是有的使用可能并没有很符合自己的习惯。比如,网络还需要打开终端进行连接。这些属于系统的便利化扩展,我放到下一部分说明。

使用EFI System引导

最后,我再补充一点,关于初始建立EFI分区时需要注意的事情。

新磁盘安装其实要简单很多。经衡量,我选择使用EFI/GPT进行分区和引导系统。基本上还是使用 fdisk 进行分区(基本操作顺序:“g => n => p => 1 => enter => +512M => t => 1”)。

更改分区类型需要使用所支持的分区类型编号,否则不能有效更改,很多教程上并没有说清这一点。在fdisk中,输入 t 命令后,可以使用 L 查看所有支持的分区类型编码。

分区之后,需要格式化对应的EFI分区:

1
$ mkfs.fat -F32 /dev/sda1

至此引导分区就建好了。

5 . 扩展

为了便于使用,先把AUR的源换成国内(清华源)的,方便使用yay进行安装:

1
$ yay --aururl "https://aur.tuna.tsinghua.edu.cn" --save

便利化扩展

首先对联网方式进行便利化。如果你使用有线网,那么只需要把有线网络的管理器做成服务就好:

1
$ sudo systemctl enable dhcpcd

无线网略微复杂:

1
2
$ sudo systemctl disable netctl
$ sudo 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

如果不想使用命令行查看网络情况,还需要安装一个小工具,一般桌面环境已经包含,但是Xfce4要使用NetworkManager进行自动网络管理的话,还是需要这个软件的:

1
$ sudo pacman -S network-manager-applet

然后,就是在字体部分,我偏向于安装“adobe source han fonts”思源字体,当然“noto fonts”也很不错。可以下载所需的字体文件,很容易通过pacman进行安装。当然,AUR中也有很多很不错的字体可供选择,可以从 官方字体中查找

还有一些便利化操作,比如添加ssh服务、自动跨越长城之类的,其实也并不复杂,都是使用systemctl启动为服务就好。这一类便利化并不大众,我也就不在这里专门说明了。